返回首页

穿越种田一妻多夫完结小说排行榜?

来源:www.365caizhai.com   时间:2023-05-19 05:56   点击:156  编辑:步珊   手机版

穿越种田一妻多夫完结小说排行榜?

1、《呆萌农女:娘子请点名》——涛月轩萱

2、《农门长媳》——蛤蟆花

3、《丑女种田忙:邪王爆宠美食妃》——凤韭

4、《悠然种田:将军太黑,我不约》——车浅浅

5、《种田山里汉:神医美娇娘》——高山日初

6、《农门悍妻:山里汉子,不简单!》——姬夜舞

7、《空间之彪悍掌家农女》 ——乐在当下

8、《锦绣田园:灵泉农女种田忙》——风染夏凉

娇宠盛世、种田山里汉:神医美娇娘、农门纪事:种田养个俏郎君、异世农妇种田记、随身空间:极品农女泼辣妻、呆萌农女:娘子请点名、农门长媳、皇家娇宠、与君AA、亨夫、女皇临天下、凤戏天下男、三夫逼上门:夫人请娶、一凤九龙、俊男坊、穿越之众相公、大概就这些了

歌曲的体裁有哪些

★★首先指明,音乐的体裁不应只包括器乐体裁

一.体裁

作品的存在形式。(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等;音乐的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等。)

二.音乐体裁的分类

现把音乐众体裁分为两大类:声乐体裁、器乐体裁。

1.声乐体裁:清唱剧、歌剧、音乐剧、弥撒和安魂曲、合唱、齐唱与重唱、康塔塔、牧歌、声乐套曲和组歌、艺术歌曲和浪漫曲、小夜曲、摇篮曲和船歌、宣叙调和咏叹调等。

2.器乐体裁:奏鸣曲和交响曲、交响音乐和交响诗、音诗、音画、协奏曲、套曲和组曲、前奏曲和序曲、夜曲、幻想曲、随想曲和狂想曲、军乐和进行曲、圆舞曲、变奏曲、改编曲、创意曲、叙事曲、谐谑曲、幽默曲、练习曲、托卡塔、重奏和独奏曲等。

:)分序号小结一下

------------------------------------------

1. 曲调(air,法、英)具有歌唱性的器乐曲,常用于18世纪的组曲中。

2. 阿勒曼德(allemande,法)17世纪盛行于法国和英国的舞曲体裁,四拍子,节奏平稳,速度较慢,常用于组曲。同样的名称在19世纪指流行于瑞士乡村的三拍子轻快舞曲,它是华尔兹的前身。

3. 赞美歌(anthem,英)英国基督教教会仪式所用音乐,有独唱、合唱形式,歌词大多取自圣经,用英语演唱,一般用管风琴伴奏。

4. 咏叹调(aria,意;air,英、法;Arie,德)独唱曲,是歌剧、清唱剧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重要段落,也可以是独立的作品。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较大的情感抒发。

5. 叙事歌;叙事曲(ballade,法、德)⑴13、14世纪的法国世俗歌曲。⑵19世纪盛行于德国的具有叙事性的歌曲,内容常与民间故事、传奇有关。⑶19世纪抒情浪漫的器乐曲,如肖邦和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

6. 芭蕾舞剧(ballet,意)由舞蹈演员身着剧装在音乐伴奏下表演的戏剧。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传入法国获得极大发展。最初的法国芭蕾舞剧音乐不仅有器乐,还有歌唱和朗诵,因此可看作是歌剧的前身(当时的歌剧中也有芭蕾舞,此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并影响到意大利歌剧)。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大量优秀的芭蕾舞剧音乐,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

7. 船歌(barcarolle,法;Barkarole,德;barcarole,意)来源于威尼斯船夫歌曲的器乐曲(钢琴曲为多,也有管弦乐曲),6/8或12/8拍,速度和缓,通常是在荡漾的节奏韵律之上有一条歌唱性的悠扬曲调。

8. 摇篮曲(berceuse,法;cradle,英;lullaby,英;Wiegenlied,德)安静温和的声乐或器乐小曲,节奏有如摇篮缓缓摆动。

9. 布鲁斯(blues,英)一译蓝调。美国爵士乐的一种风格,源于黑人灵歌。通常为十二小节,节奏平稳,速度较慢,其名称来源于别具特色的常降低半音的大调第三和第七级音(称作怨音blue notes)。

10. 波莱罗(bolero,西)西班牙舞曲,三拍子,稳定的中速,用响板敲击具有特性的节奏。拉威尔的管弦乐《波莱罗舞曲》是最著名的作品,肖邦也写有这种风格的钢琴曲。

11. 布列(bourrée,法;borry,boree,英;bore,意)⑴盛行于17和18世纪的法国舞曲,速度较快,通常为2/2拍。⑵现流行于法国中部奥弗涅山区的三拍子舞曲。

12. 康康(cancan,法)19世纪末盛行于法国的舞曲,快速,2/4拍,热烈而粗俗。最著名的是奥芬巴赫所作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中的康康舞曲。

13. 卡农(canon,系)一种二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形式,当一个声部的旋律出现之后,另外的声部紧跟模仿。有将旋律完全保持的严格卡农,也有带些变化的自由卡农。它可以是一首独立乐曲的形式,也可在大型作品中出现局部性的卡农写法。

14. 康塔塔(cantata,意;Kantate,德)一译大合唱。盛行于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叶的多乐章声乐作品,包括独唱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与清唱剧相类似,但规模较小。有宗教的也有世俗内容的。巴赫留存于世的二百余部康塔塔是经典之作。

15. 随想曲(capriccio,意;caprice,法)⑴16世纪末至17世纪较为自由的赋格性质器乐曲,多为古钢琴作品。⑵技巧性练习曲,如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⑶19世纪用于形式较为自由的乐曲,常借用著名曲调为主题,如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曲《意大利随想曲》。

16. 夏空(chaconne,法;ciaccona,意)一译恰空。盛行于17世纪的风格庄重的三拍子舞曲,也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即在固定的主题或一连串固定的和声进行之上作多次变奏。

17. 室内乐(chamber music,英)指适合在室内而不是大厅由少数人演奏的器乐曲,早期曾包括声乐。主要体裁是数种重奏,最常见的是古典时期的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等。现在虽常在音乐厅演奏这类作品,但依然保持原有的细腻亲切的特性。

18. 众赞歌(Choral,德;chorale,英)基督新教(路德教派)的赞美诗曲调,最早出版于1524年。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将其作为改革手段之一(他本人还曾创作过一些)。其特点为:采用本国语演唱,曲调大多选自朴素通俗的民歌和古老的圣歌。起初为单声部,后来出现了主旋律在最高声部的四部合唱式以及复调形式。17、18世纪众赞歌成为重要的音乐创作源泉,如巴赫的管风琴众赞歌前奏曲、众赞歌变奏曲以及大量宗教康塔塔中都以众赞歌旋律为素材。

19. 众赞歌前奏曲(chorale prelude,英)以众赞歌为素材的管风琴曲通称,盛行于17、18世纪。在路德教派的教堂仪式中,会众唱赞美歌之前要先由管风琴将其旋律演奏一遍。演奏者可将旋律作自由变奏,这种做法逐渐形成了众赞歌前奏曲体裁。

20. 协奏曲(concerto,意;Konzert,德)也称作独奏协奏曲,是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的协奏。形成于18世纪,通常为快-慢-快三个乐章。在莫扎特奠定的古典协奏曲模式中,第一乐章有两个呈示部,即乐队先呈示主题,然后由主奏乐器在乐队伴奏下带有变化地再次呈示主题;第一乐章(有时也在末乐章)将近结束处有华彩乐段(cadenza),即主奏乐器单独演奏的炫技性段落。19世纪逐渐不再遵循这种模式。

21. 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意)盛行于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多乐章作品,是由几件乐器组成的独奏小组和管弦乐队的协奏。主奏组大多由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大提琴、古钢琴组成,通常为2-5件乐器,它们细腻纤巧的音响与宏亮的乐队合奏形成鲜明对比。

22. 库朗(courante,法;corrente,coranto,意)盛行于17和18世纪初的活泼的三拍子舞曲,常用于组曲。

23. 恰尔达什(csárdás,匈;Czardas,德)一译查尔达什。匈牙利舞曲,由缓慢而忧郁的lassan段和快速热烈的friss段构成。李斯特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即典型的恰尔达什舞曲。

24. 嬉游曲(divertimento,意)盛行于18世纪末的轻松怡情的多乐章室内乐或小乐队作品。在莫扎特的嬉游曲中,也有些比较深刻严肃。

25. 二重协奏曲(double concerto,英;Doppelkonzert,德)两件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如勃拉姆斯《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协奏曲》。

26. 二重奏(唱)(duet,英;duo,法;duetto,意)供两人演奏(演唱)的形式,二个声部不分主次,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器乐二重奏(除钢琴二重奏外)还专门称做duo。

27. 练习曲(étude,法;study,英;studio,意)专为练习乐器演奏技巧而作的乐曲。19世纪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等人加强了这种体裁的艺术性,使之成为音乐会上的正式曲目。这类作品称为音乐会练习曲。

28. 凡丹戈(fandango,西)活泼的西班牙舞曲,快速、三拍子,用响板和吉他伴奏。

29. 幻想曲(fantasy,英;fantasia,意;fantaisie,法;Phantasie,德)器乐曲,总体特点是形式上自由不拘,带有幻想的性质。⑴文艺复兴时期指不采用舞曲形式或变奏手法而采用复调技巧自由写作的器乐曲。⑵巴洛克时期即兴性的键盘或琉特琴乐曲,如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⑶古典主义时期在写法上比奏鸣曲更为自由的大型作品,如莫扎特的钢琴《幻想曲》K396、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op.27no.2(作者标明类似幻想曲的奏鸣曲)等。⑷浪漫时期带有幻想色彩的乐曲,如勃拉姆斯的钢琴曲《幻想曲》op.116。⑸根据现成主题(民歌、他人音乐素材)所写的乐曲,如李斯特《根据贝利尼歌剧<梦游女>主题而作的幻想曲》等。

30. 法朗多尔(farandole,法)古老的法国舞曲,目前仍流行于普罗旺斯一带。6/8拍,也有2/4拍,如比才管弦乐组曲《阿莱城姑娘》中的《法朗多尔舞曲》。

31. 弗拉门科(flamenco,西)盛行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的歌舞体裁,用吉他伴奏,常常带有悲伤意味。在西班牙吉他作品中弗拉门科是一种典型风格。

32. 赋格(fugue,法;Fuge,德;fuga,意)在一个主题上构成的多声部(至少二声部)复调作品。单声部的主题在原调上出现之后,另外的声部依次进行模仿。主题在全曲多次出现,中间有数个间插段,它们大多采用主题片断作素材,在不同调性上进行丰富多样的变化,也可引进新材料。最后一次主题在原调上完整出现,便告结束。赋格可用于一部独立的作品,也可用于一部大作品的局部,称作赋格段。

33. 加伏特(gavotte,英)盛行于17世纪的法国舞曲,传入宫廷后,成为当时各种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如歌剧、组曲中常有加伏特舞曲。快速,4/4拍。

34.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英)一译素歌。罗马教会所保存并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宗教歌曲集,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单声部旋律,节奏自由,以拉丁文歌词的抑扬顿挫为依据。分为两大类:⑴用于教堂举行弥撒的成套圣咏,内容集中于耶稣最后的晚餐与受难;⑵用于修道院每天不同时辰祈祷的日课圣咏。

35. 哈巴涅拉(habanera,西;abanera,意)一译阿伐奈拉。起源于古巴哈瓦那的舞曲,较慢的二拍子,第一拍为切分音。19世纪传入西班牙。

36. 哈里路亚(hallelujah,希伯莱;alleluia,拉)希伯莱文原意为赞美上帝之歌,是圣经中欢乐地赞美上帝的专门用词。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常将其用于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作品,如亨德尔《弥赛亚》中的合唱哈里路亚。

37. 幽默曲(humoresque,法)盛行于19世纪的一种形式较为自由的器乐体裁,如德沃夏克的《幽默曲》op.101。

38. 即兴曲(improperia,法)盛行于19世纪的钢琴小曲体裁,具有精美典雅以及自由灵动的特性。如舒伯特的钢琴即兴曲。

39. 间奏曲(interlude,英;entr'acte,法)同intermezzo⑵、⑷。

40. 幕间曲(剧)(intermezzo,意)⑴盛行于16、17世纪在戏剧幕间演出的带有音乐的短剧,它是18世纪喜歌剧的前身。⑵在戏剧或歌剧两幕之间的器乐曲。同interlude。⑶一种独立的器乐小品,如勃拉姆斯等人的钢琴小曲。⑷多乐章作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中较为的短小乐章。

41. 引子(introduction,英)乐曲的开头部分,常见于交响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较大型作品,通常为慢速,与快板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42. 爵士乐(jazz,英)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音乐风格。其中含有非洲鼓乐的节奏、欧洲的和声、美国福音歌曲的唱法以及布鲁斯(即蓝调)、拉格泰姆(ragtime,一译雷格泰姆)等诸多因素。称之为Jazz大约是在1915年左右,但含义模糊。之后发展出多种类型,如摇摆(swing)、比博普(bebop)、博普(bop)等。

43. 吉格(jig,英;gigue,法)16世纪出现的英国舞曲,17世纪盛行于欧洲,常用于组曲。快速活泼,三拍子。

44. 霍塔(jota,西)源于阿拉贡地区的西班牙舞曲,快速,三拍子,用吉他和响板伴奏。

45. 利德(lied,德)原意为歌曲。现专指德、奥浪漫歌曲,如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的歌曲。其特点是歌词选用短小的诗作,音乐和诗歌紧密结合,钢琴伴奏部分担任重要的烘托气氛和描绘情景的作用。

46. 牧歌(madrigale,意;madrigal,英)意大利古老的世俗声乐曲。最早出现于14世纪,大多为二声部(也有三声部的)复调形式,至16世纪发展为以五声部最为常见的复调重唱或合唱。此外还有独唱形式,如蒙特威尔第的作品。

47. 进行曲(march,英;Marsch,德;marcia,意)伴随队伍行进的音乐。两拍子或四拍子(快速的也有6/8拍子),重拍突出,乐句对称。常用于歌剧、交响曲中,如威尔第歌剧《阿伊达》中的大进行曲,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

48. 弥撒曲(mass,英;Messe,德;missa,拉)天主教(基督教旧教)用于圣体圣事礼仪的音乐,由成套的圣咏组成,用拉丁文演唱。常规的弥撒形式有五个固定部分:慈悲经(Kyrie)、荣耀经(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羔羊经(Agnus dei)。中世纪后期开始对其中某些乐章进行多声编配,以后更是出现了丰富而自由的创作。

49. 玛祖卡(mazurka,mazur,波)波兰民间舞曲,中速或快速,三拍子,节奏带有附点,强拍常处于第二或第三拍上。肖邦将其高度艺术化,作有大量钢琴玛祖卡。

50. 小步舞曲(menuet,法;minuetto,意;minuet,英)17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中速三拍子舞曲,源自民间,后成为宫廷舞。18世纪常被用于多乐章器乐曲,如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的第三乐章。

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民歌改编曲、秧歌剧、影视歌曲、歌剧、清唱剧、音乐剧等种类。

1、民歌

某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

2、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名称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

它结合了优美旋律和人声两个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使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3、群众歌曲

群众歌曲是在群众中较易流传,群众较喜爱的音乐作品,是对生活的最普通最直接的反映,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影响最广泛的形式之一。

4、秧歌剧

秧歌剧是一种剧目类别,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小歌剧,音乐吸收了戏曲中的d鄂,道情和陕北民歌。剧情较为简单,主题集中,有两、三个角色。反映边区人民的大生产运动、参军、学文化、减租斗争等内容。

5、歌剧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

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体裁

前奏曲 (pre1ude)原文是“序”、“引子”之意。它是一种单主题的中、小型器乐曲。它源自十五、十六世纪某种乐曲前的引子,最初常为即兴演奏,有试奏乐器音准、活动手指及准备后边乐曲进入的作用。不少作曲家均有独立的钢琴前奏曲。十九世纪后,西洋歌剧、乐剧中的开场或幕前音乐亦有称作前奏曲者,其含义与上述独立体裁的前奏曲有所不同。

序曲 (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套曲 (Divertimento)包括若干乐曲或乐章的成套器乐曲或声乐曲,其中有主题的内在联系和联贯发展的关系。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等。认广义上说,奏鸣曲、交响曲、组曲、康塔塔等均属之。

小步舞曲 (Menuet)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十九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

谐谑曲 (Scherzo)谐谑曲亦称诙谐曲,一种三拍子器乐曲。其主要特点是节奏活跃、速度较快,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它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

赋格 (Fuga)西洋复调音乐中主要曲式和体裁之一,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它是复调音乐中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体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单的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呈示部);然后进入以主题中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展开部);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再现部),并常以尾声结束。

卡农 (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其原意为“规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

练习曲 Etude)用于提高器乐演奏技巧的乐曲。它通常包含一种或数种特定技术课题。肖邦为其创始人。这种乐器练习曲除用以练习技巧外,同时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舞台效果。李斯特、德彪西等都创作有此类练习曲。

浪漫曲 (Romance)泛指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小的器乐曲。其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亦较丰富。

狂想曲 Rhapsodie)一种技术艰深且具有史诗性的器乐曲。原为古希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的民间叙事诗片断,十九世纪初形成器乐曲体裁。其特征是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间曲凋,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幻想曲 Fantasia)一种含有浪漫色彩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叙事曲。原指一种管风琴或古钢琴的即兴独奏曲。十八世纪末叶起,幻想曲遂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如格林卡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写成的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创意曲 (Invention)它是以模仿为主的复调音乐的体裁名称,是一种复调结构的钢琴小曲,根据某一音乐动机即兴发展而成,类似小赋格曲等。

托卡塔 (Toccata)又称“触技曲”,它是一种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

萨拉班德 (Sarabande)舞曲的一种。据情起源于波斯,十六世纪初传入西班牙。由于情调热烈奔放而被教会禁止。十六世纪未传入法国后,逐渐演变为速度缓慢、音调庄重的舞曲,常用于贵族社会和舞剧中。其结构为二部曲式,节奏为三拍子;第二拍的音,时值较长而突出。

塔兰台拉 (Tanantella)塔兰台拉原为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间舞曲。据传:被一种毒蜘蛛“塔兰图拉”(Tarantula)咬伤的人,必须剧烈跳舞始能解毒,塔兰台拉舞即起源于此说,另一说此舞因产生于塔兰多城而得名。其特点:速度极快,6/8或3/4拍子,主要节奏为连续不断的三连音,情绪热烈。

即兴曲 (Impromptu)它原是钢琴独奏曲的体裁名称,后也用于其他乐器的独奏乐曲。它是即兴创作的器乐小品,常由激动的段落和深刻抒情的段落组成,所以大多数是复三部曲式的。

夜曲 (Nocturne)原指十八世纪所流行的西洋贵族社会中的器乐套曲,风格明快典雅,常在夜间露天演奏,与“小夜曲”类似。

小夜曲 (Serenade)原指傍晚或夜间在情人的窗下歌唱的爱情歌曲体裁,所以曲调常是亲切抒情的。在十八世纪末开始出现多乐章的重奏或合奏曲的小夜曲,则是为当时的达官贵族餐宴时助乐用的,曲调较轻快活泼,而与爱情无关,属于室内乐体裁。

无言歌 (Song without Words)(无词歌)它的旋律犹如歌曲,用音型伴奏,但却无歌词,不供歌唱之用,是抒情歌曲般的器乐小品。由门德尔松首创。

摇篮曲 (Lullaby)又称催眠曲,它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其旋律轻柔甜差,伴奏的节奏型常带摇篮的动荡感。

随想曲 (Caprice)又称奇想曲、异想曲,其性质近似幻想曲,也是结构自由、大小不定,指一种富于幻想的即兴性器乐体裁,有赋格式、套曲形式。

圆舞曲 (Waltz)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圆舞曲分快、慢步两种,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秦明快,旋律流畅;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第一拍重音较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淄河》、韦伯的《邀舞》等。

玛祖卡 (Mazurka)波兰的一种民间舞曲,其动作有滑步、成对旋转、女人围绕男子作轻快跑步等。玛祖卡的音乐特点为:中速、三拍子,重音变化较多,以落在第二、三拍常见,情绪活泼热烈。

波洛乃兹 (Polonaise)也称“波兰舞曲”一种庄重缓慢、具有贵族气息的三拍子舞曲,源于波兰民间。

波尔卡 (Polka)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以男女对舞为主,其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组成,一般为二拍子。

协奏曲 (Concerto)指一种由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作品。它的特点是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在音乐进行中,独奏与乐队常常轮流出现,相互对答、呼应和竞奏。独奏时,乐队处于伴奏地位,会奏时,独奏乐器休止,完全由乐队演奏。古典协奏曲的奠基人是莫扎特。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多用奏鸣曲式,音乐充满生气;第二乐章是优美的、抒情的慢板,音乐带有叙事风格;第三乐章是欢乐的舞曲,音乐蓬勃有力,活跃奔放。在第二乐章结束前往往加有独奏乐器单独演奏的华彩乐段,以表现高度的演奏技巧。

在现代协奏曲创作中,也有以花腔女高音独唱(无词)与乐队的协奏的声乐协奏曲。

组曲 (Suite)它是“继续”、“连续”之意,由若干器乐曲组成的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古典组曲又称舞蹈组曲,兴起于十七到十八世纪之间,它采用同一调子的各种舞曲连接而成,但在速度和节拍等方面互相形成对比,如巴赫的古钢琴组曲。近代组曲又称情节组曲,兴起于十九世纪,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若干乐曲编成。有的组曲系根据特定标题内容或民族音乐素材写成,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的《舍赫拉查达》、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等。

交响诗 (Symphonic poem)一种单乐章的具有描写和叙事、抒情和戏剧性的管弦乐曲,属标题音乐的范畴。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于1850年首创这一体裁,后来发展了它。交响诗的题材多取自文学、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传说,内容富有诗意;乐曲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也有用变奏曲式、三部曲式或自由曲式写成的。

另有音诗、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体裁,均与交响诗的性质相类似。

奏鸣曲 (Sonata)原是意大利文,它是从拉丁文“Sonare”(鸣响)而来,而与“Cantata”(康塔搭,大合唱)一词相对立,是大型声乐套曲体裁之一,原意为“用声乐演唱”,一个是“响着的”,一个是“唱着的”。起初奏鸣曲是泛指各种结构的器乐曲,到十七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作曲家柯列里的作品才开始用几个互相对比的乐章组成套曲型的奏鸣曲。到十八世纪方定型为三个乐章。(海顿、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都是三个乐章的。)后来“奏鸣--交响套曲”又增加了一个“小步舞曲”乐章,插在第二、三乐章之间,成为四个乐章的“奏鸣--交响套曲”。到贝多芬又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后来的作曲家还有用“圆舞曲”作为第三乐章的。奏鸣曲在结构上类似组曲的一套乐曲,但它又和交响曲分不太开,它是一种大型套曲形式的体裁之一。

康塔塔 (Cantata)大型声乐套曲体裁的一种。原意为“用声乐演唱”。最初是一种独唱或重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到十七世纪中期传入德国,遂发展成为一种包括独唱、重唱、会唱的声乐套曲,以世俗或《圣经》故事为题材。康塔塔在形式上与清唱剧有相似之处,唯规模较小;其内容偏重于抒情,故事内容亦较简单。

清唱剧 (Oratorio)译为“神剧”、“圣剧”。它是大型声乐套曲体裁的一种。包括独唱(咏叹凋,宣叙调),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等,十六世纪末起源于罗马,初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化妆演出,其后亦采用世俗题材。十七世纪中期始发展为不化妆的音乐会作品,其中合唱处于主要地位。

交响曲 (Symphony)源于希腊语“一齐响”,是大型器乐曲体裁,亦称“交响乐”,系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套曲。交响曲的产生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意大利歌剧的序曲以及当时流行于各国的管弦乐组曲、大型协奏曲等体裁有直接的联系。

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四个乐章(也有只用两个乐章或五个乐章以上的),各乐章的特点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结构,其音乐特点是快速、活泼,主调具有戏剧性,表现人们的斗争和创造性的活动。它强调不同形象的对比和戏剧性的发展,是全曲的思想核心。乐章前常见概括全曲基本形象的慢速序奏。

第二乐章:曲调缓慢、如歌,是交响曲的抒情中心。采用大调的下属调或小调的关系大调。它的曲式常为奏鸣曲式(可省略展开部),单、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等,具有抒情性。第二乐章往往表现哲学思想,人道主义精神,爱情生活,自然风光等,其内容与深刻的内心感受及哲学思考有联系。这里突出人们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第三乐章:中速、快速,可回到主调,常以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为基础,采用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等,具有舞蹈性。

在古典交响曲的这一乐章中,往往描写,人们闲暇、休息、娱乐和嬉戏等日常生活的景象,以及活泼幽默的情绪。

第四乐章:非常快速,主凋多采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式的结构,它常常表现出生括的光辉和乐观情绪,也往往表现出生活、风俗和斗争的胜利,节日狂欢场 面等。它是全曲的结局,具有肯定的性质。

因此,交响曲是音乐作品中思想内容最深刻、结构最完美、写作技术最全面而艰深的大型器乐体裁,它以表现社会重大事件、历史英雄人物、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富于哲理的思维以及人们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等为见长;它总带是有一定程度的戏剧性。

交响曲虽在十六、十七世纪已形成了规范的基本格局,但十八到十九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交响曲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使欧洲的器乐创作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前驱。

海顿确立了四个乐章的交响曲的规范形式,采用了编制理想的乐队组合方式,展示了多样的主题发展方法,使小步舞曲洋溢着民间的气息。他一生写了一百零四部交响曲,被誉为“交响曲之父”。

莫扎特的交响曲,清丽流畅、结构工整,吸收了德奥歌剧的创作经验和民间素材,采用带有复调因素的主调风格和旋律化的展开手法,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他一生共 创作交响曲四十九部,由于他创作的早熟,人们称他为“天才中的天才”。

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被人们视为交响音乐创作中的“珍品”。

贝多芬在他的交响曲中浸渗了法国大革命先进思想和战斗热情。他用广阔发展的动机,自己以富于动力性的和声,扩大了展开部的内容,给结束部以充分抒发的余地,使奏鸣曲式成为戏剧性的形式。他用诙谐(谐谑)曲代替了小步舞曲乐章,使终曲乐章成为全曲肯定性的结局,甚至在末乐章引入了合唱,这使他成为浪漫乐派的开路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巧上,贝多芬都是一位巨人。他的九首交响曲被视为交响音乐创中的“极品”。

自十九世纪开始,经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后期浪漫乐派大师之手,交响曲又有了新的发展。

1、高原山歌

山歌是中国民间歌曲的代表性体裁之一,是人们在山间野外放牧、砍柴、挑担、锄草、行路等个体劳动生活中随意咏唱的一种短小民歌。歌者完全不受正在从事的劳动节奏的限制,兴之所至,引吭而歌,唱腔充满自由、奔放、舒展、悠长的特色。

2、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俗称‌“号子”或‌“哨子”,是中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普遍流传于全国各省区。其主要功能,就是统一大伙的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人们的劳动情绪。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3、稻区‌“田歌”

中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作区之一。自古以来,稻农们都习惯于在栽秧、薅草、车水、挖地时唱歌助兴。这些民歌名目繁多,总称为田歌。

4、城镇‌“小调”

小调(或称小曲)是广泛流传在各城镇、集市的一种民歌体裁。长期以来,经过城镇职业、半职业民间艺人的加工、磨练,形成了结构较均匀、节奏规整、曲调细腻、主题内容多样等一系列题材特征。

5、云岭‌“双声”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中国的民歌一律是单声形态的。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音乐学家才开始在中国西南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陆续观察到了一组歌手同时唱两个声部的现象。从而,改变了以往中国无‌“复音”民歌的陈见。

已知道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区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僳僳、纳西、景颇、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歌

歌曲体裁定义

歌曲体裁是指歌曲的一种样式和类型。它根据歌曲的表现内容、情绪、特定环境、人物、事件及绚丽、节奏等因素所形成的自己特有的样式,就成为某种歌曲的体裁。

常见的歌曲体裁及其特点如下:

一、颂歌用于对党、祖国、领袖、人民、英雄人物、革命事业的歌颂、赞美。其曲调的一般特点是庄严、雄伟、宽广、壮丽、热情洋溢、气势磅礴等。如《祖国颂》、《黄河颂》等。

二、进行曲一般多是配合行进步伐,以强弱分明的双节拍居多。节奏鲜明有力,旋律铿锵爽朗,富有朝气,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时代感。在曲式结构上,多数是句法正规、结构方整,往往表现威武、雄壮的群众场面和勇往直前的情绪。如《解放军进行曲》、《游击队歌》、《我是一个兵》等。

三、劳动歌曲是伴随劳动生产时所唱的歌曲。曲调粗犷朴质,节奏明显整齐,短句多,衬词多,有浓厚的劳动气息。如《大路歌》、《打桩歌》、《社员挑河泥》等。有的因劳动条件不同,曲调高亢、悠长。

四、抒情歌曲这类歌曲的主要特点是气息宽广、激昂;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自由舒展;表情细腻,善于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根据不同内容,抒情歌曲的情绪和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热情奔放,欢乐明快,如《送我一枝玫瑰花》、《我为祖国献石油》;有的恬静深情,含蓄亲切,如《大海一样的深情》、《妹妹找哥泪花流》、《满山红叶似彩霞》等。这种体裁一般用于抒发内心激情和对人物和大自然的赞美,以及表达思念、爱慕、留恋之情。

五、舞蹈歌曲曲调欢快、活泼,节奏鲜明,结构方整,适宜于载歌载舞。如《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采茶舞曲》、《丰收歌》等。

六、叙事歌曲叙述具体的人和事,有情节、有人物,词较长。往往用分节形式,词曲结合更要求口语化。常吸收民歌、曲艺的音乐素材。如《王大妈要和平》、《老房东查铺》、《一壶水》等。

七、讽刺歌曲词曲都比较夸张。辛辣、幽默、深刻是讽刺歌曲的特点,其旋律性不太强,有时还会出现某种音响的模仿。如《跳蚤之歌》、《爱挑剔的姑娘》、《你这个坏东西》等等。

无论哪种体裁,都是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通过大量艺术实践而形成,并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如表演唱原是一种演唱形式,如今作品本身己形成自己的特征,于是成为一种新的体裁。少儿歌曲也由于它有自己特有的音调、语言,也被认为是一种体裁了。同一首歌曲,也可能结合两种以上的体裁特点,如《歌唱祖国》是进行曲和颂歌的结合,(北京颂歌》是颂歌与抒情歌曲的结合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