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在瀑布前的感想?
我站在瀑布边,感受它的雄伟,感受它的磅礴:黄河水如愤怒的狮子一般咆哮着冲下上方的石头,水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翻滚着,腾涌着。
震耳欲聋的声音不顾一切地闯进耳朵里,仿佛天地间只剩下那汹涌澎湃的瀑布。
多少人围聚着,竞相与它合影,目睹它那伟岸的身躯。
那水溅起层层白浪,调皮的小孩用尽全身力气往瀑布里丢一块大石头,转眼间便不见踪影。它像一只不受控制的猛兽,不顾一切向前奔跑。
是谁赐予了它神力?
还是它的水都是神水?
不,没有神力,没有神水,它只是些最普通、最脆弱、最不堪一击的水珠组成的罢了。
二、望庐山瀑布诗人站在什么地方看瀑布?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诗人是站在瀑布下面看瀑布的从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可以看出来落九天,就是从上往下落说明诗人在瀑布下仰望瀑布
三、写站在庐山瀑布有什么感受?
如果你去庐山看到了瀑布,会有什么感受呢
会看到从西面登上庐山的香炉峰,看见南面瀑布高挂在山前,瀑布高高悬挂达到三百专丈。 喷涌出的溪水属有数十里长,瀑布水流迅疾如同闪电般,时隐时现恰如空中升白虹,初看以为银河从九天垂落,原来是河水从云天高处半洒而下。 望庐山瀑布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以及高度夸张的艺术...
四、假如你站在庐山瀑布有什么感受?
我仿佛置身其中,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映入我的眼帘……在一个碧空万里的晴天,我站在庐山的脚下,高高升起的太阳张开笑眯眯的脸,光芒照耀在著名的香炉峰,香炉峰立即呈现出紫红色的美丽色彩,与山顶上弥漫开的云雾、水汽混为一体,好似香炉中升起的阵阵烟雾,在山峰中缭绕着,景色十分壮观。
站在山脚下,向远处眺望,只见山峰中瀑布恰似一条白色的长帘高高垂挂,它从陡峭的崖上飞流直下,象银河从天洒落。奔流的瀑布象”飞“一般从山顶直泻而下,汹猛又迅速,好象有三千尺长。因为底下是茫茫的云雾,深不见底,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高、又有多深,身临其境,仿佛置身在天堂一样,又好象是九天之上的银河洒落了人间。
五、站在瀑布脚下仰望,下几句是什么?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的下几句是: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出自叶圣陶的《瀑布》(本文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11单元第1课、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2课、语文A版二年级下册第18课、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课、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6课、沪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瀑布》是一首包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全诗共三节,分别描写听见瀑布的声音、远看瀑布及近看瀑布的情景。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一个“啊”加上感叹,把令人惊喜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座珍珠的屏”,一个‘屏’字再加上“珍珠”两字使一座晶莹透明,酷似珍珠,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的壮观瀑布跃然纸上。最后的“如烟,如雾,如尘”更是把风中的瀑布写得白茫茫,轻飘飘的一片。
六、站在山前望着飞流直下的瀑布诗句?
最能体现庐山瀑布之长的诗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如下: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好像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注
七、望庐山瀑布诗人站在远处还是近处?
远处。
可以从“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遥”看出。
而且从诗中的“直下”、“落”可以看出诗人是在低处仰望瀑布的。唐代诗仙李白创作的,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八、李白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瀑布?
在庐山 refer: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是一首家喻户晓、雅俗共赏、人人口熟能详却又摹仿不得的神来之作。庐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风景与文化胜地之一,有"无限风光"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有山中盆地,有峰上天地,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千顷鄱阳湖,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图画,不但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载之一。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绞尽脑汁地写下无数歌咏诗篇,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禄山叛乱的第二年六月,李白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庐山,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之召下山,在庐山上度过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写了二十四首诗。在庐山的南麓有东西两条著名的瀑布,一条从鹤鸣、龟背两峰中溢出,水势充沛而崖口狭小,强大的水流从崖口夺路而下,形成数十百缕,喷洒而下,形同马尾,故有"马尾水"之称;另一条从双剑峰东麓凌空而下,悬挂数十百丈,一泻千尺,蔚为壮观,古称开先瀑布。《望庐山瀑布》就是写的开先瀑布。诗的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看上去是对香炉峰的描写,与瀑布的关系不大,但是我们须知,此诗不是单纯地写"瀑布"而是写的"望瀑布"这一动态过程,所以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轻描淡写,其实并非闲来之笔。
它向读者交待了瀑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庐山上,香炉峰是在庐山西北,峰顶尖圆,终日烟云缭绕聚散,如一个硕大的香炉,故称为"香炉峰"。
此句也点出瞭望瀑布的具体时间。因为在白天时分,"日照香炉"是望不到"生紫烟"的景观的,只有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香炉峰上时,那山间的岚气才会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紫色。雄伟的山峰远远望去犹如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在清晨时分,冉冉腾起阵阵白雾,缥渺弥漫于苍天山川之间,在红日的照耀下,化作了一片紫色的云霞,这第一行诗为全诗罩上了一种浪漫的光环,从而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氛围。
到第二句时,诗人才把视线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遥看瀑布挂前川",点明诗人是站在山脚之下,抬头远望。一个"挂"字是静态的动词,如果是近在眼前,那么就会置身于瀑布的声响、水势之中,而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觉了,不过那样就会与题目中的"望"字脱节了。只有"遥看",也就是远远地望去,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远带着跳跃,伴着水声的瀑布才会静静地"挂"在前面的山上,如千寻白练,悬挂山前,这也是诗人看到瀑布时的第一感觉。诗歌的前两句有一种精心安排的动静对比,放眼望去,香炉峰的山色本无太大的变化,可是李白却非要它动起来,所以选择了一个"生"字,具体入微地反映了香炉峰在清晨日光的照耀下,所展现的迷人色调;而那奔泻不息的瀑布,诗人却非要用一个"挂"字让它安静下来,这种打破常规的写法,使得他笔下的这两句诗绝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地点、任何时段的山光水色,而只能属于晴朗的早晨,远望中的"庐山瀑布"。看似寻常的词句,却蕴藏了作者多少精心的构思与巧妙的组织呀。诗歌的前半段是客观的写实手法,而后半段却一改前态,转用最夸张的比喻和最奇特的想象,这也是李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大特色,不论长篇短制,都是手到擒来,运用自如的。的确,每当人们欣赏高山瀑布之际,都难免会被其深深打动,更不要说是心中永远跳跃着激情的"谪仙"李太白了,他与这种永不停歇,不顾一切地只管向前(向下)冲去的宏伟景观,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灵感应和共通之处。所以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比任何诗人所能想象的都更加精彩,更为独到,真是想他人所不能想,写他人所不敢写呀。"飞流直下"是实写,包含了瀑布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同时又极力向人们展示了瀑布的无穷动态。一个"飞"字,把高山瀑布奔腾跳跃的态势描绘得恰到好处,"直下"一词,既显山势之高,又见瀑水之急,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目前。而"三千尺"就已经属于一种兴会神到的率意之笔了,因为任何人都知道这并不是对瀑布长度的真实表述,我们反而会认为"飞流直下三千尺"恰恰是对庐山瀑布的最好描述。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特有的流动气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这完全可以看成是李白性格与天性的物化写照,难道他自己不就是这样一种人中骄子、天上谪仙吗?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如果没有这一句,《望庐山瀑布》诗可能就不会如此千古流传、尽人皆知了。银河是由横亘天际的无数颗星组成的,本来就是人们的想象浪漫之词,因为每一颗恒星之间相距不啻十万八千里,可是自打出现了这个词,又有谁想到用"银河"这一人类赋予天象的美妙词语再反过头来比喻地球上真实的自然景观呢?不但是那样大胆,而且是这样准确,当没有人用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银河与瀑布之间的共同点,但当李白落笔之际,便成为了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千古绝唱!他把银河来了一个水平大翻转,从横向变成竖挂,又从"九天"落到"庐山",但其神韵依然,光采照旧,不论在何处,都给人以浪漫的想象和无穷的魅力,这是在用"银河"来比"庐山瀑布"吗?当然,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恰当的比喻了,但你能说这不是谪仙在借天上的"银河"和庐山的"瀑布"的无穷之水,来浇自家怀才不遇的块垒吗?此外,由于用了"疑是"一词,愈发为全诗蒙上了一种恍恍惚雄伟的山峰远远望去犹如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在清晨时分,冉冉腾起阵阵白雾,缥渺弥漫于苍天山川之间,在红日的照耀下,化作了一片紫色的云霞,这第一行诗为全诗罩上了一种浪漫的光环,从而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氛围。到第二句时,诗人才把视线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遥看瀑布挂前川",点明诗人是站在山脚之下,抬头远望。一个"挂"字是静态的动词,如果是近在眼前,那么就会置身于瀑布的声响、水势之中,而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觉了,不过那样就会与题目中的"望"字脱节了。只有"遥看",也就是远远地望去,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远带着跳跃,伴着水声的瀑布才会静静地"挂"在前面的山上,如千寻白练,悬挂山前,这也是诗人看到瀑布时的第一感觉。诗歌的前两句有一种精心安排的动静对比,放眼望去,香炉峰的山色本无太大的变化,可是李白却非要它动起来,所以选择了一个"生"字,具体入微地反映了香炉峰在清晨日光的照耀下,所展现的迷人色调;而那奔泻不息的瀑布,诗人却非要用一个"挂"字让它安静下来,这种打破常规的写法,使得他笔下的这两句诗绝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地点、任何时段的山光水色,而只能属于晴朗的早晨,远望中的"庐山瀑布"。看似寻常的词句,却蕴藏了作者多少精心的构思与巧妙的组织呀。诗歌的前半段是客观的写实手法,而后半段却一改前态,转用最夸张的比喻和最奇特的想象,这也是李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大特色,不论长篇短制,都是手到擒来,运用自如的。的确,每当人们欣赏高山瀑布之际,都难免会被其深深打动,更不要说是心中永远跳跃着激情的"谪仙"李太白了,他与这种永不停歇,不顾一切地只管向前(向下)冲去的宏伟景观,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灵感应和共通之处。所以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比任何诗人所能想象的都更加精彩,更为独到,真是想他人所不能想,写他人所不敢写呀。"飞流直下"是实写,包含了瀑布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同时又极力向人们展示了瀑布的无穷动态。从李白这首庐山诗问世以后,众多诗人虽然仍然把庐山当做描写对象,但是却很少再有人专与庐山瀑布了,这就不难预料,如果真的有人再写同一题材的话,是需要大的勇气的,可是真的有一位诗人并不在乎李白的名望,照写不误,这就是中唐的徐凝及其他的《庐山瀑布》诗,徐诗全文如下:"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要说比起李白的诗来确实是差了不少,但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一联,却受到了后人不同的褒贬,张祜就特别欣赏,而宋代大文豪苏轼却对此深恶痛绝,他专门也写了一首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凭心而论,说徐凝的是"恶诗",虽说是"戏言",苏轼也有点太矫枉过正了,但他认为李太白的《望庐山瀑布》是"古来唯有谪仙辞"确是千古论定,无人不赞同的。
九、望庐山瀑布中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的瀑布的?
三叠泉。望庐山瀑布就是站在三叠泉的这个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三叠泉是庐山瀑布最美丽最壮观的瀑布景点,三叠泉瀑布雄伟壮观
十、壶口瀑布站在乌龟上的石像是谁?
是古时候的“治水大师”——大禹的雕像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