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林山水有着怎样的美誉?
桂林山水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世界自然遗产。 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二、怎样的桂林山水形容词?
小桥流水 ,舒适安逸 ,山外桃园,美不胜收
三、桂林山水的由来,又怎样的历史?
好像不应该说是桂林山水的由来,应该是桂林的由来吧。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漓江西岸,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山水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古迹、石刻等等。 关于历史方面: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 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宋代以后,它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直到新中国建立。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是母系氏族的社会阶段,距今约一万年。夏商周时期,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属静江节度。五代十国时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清时均属广西省桂林府。民国时属广西省。 1914年改名桂林县,1940年始设桂林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仍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1958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1981年7月、1983年10月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1996年12月26日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距今约一万年前,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夏商周时期 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当时的桂林郡治在布山,位于今天的桂平市西南。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一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 改属始安侯国。 三国 先属蜀,后归吴。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南朝改为桂州。 隋朝 属岭南桂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 贞观八年(634年) 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属静江节度。 五代十国 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 宋 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 元 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 明、清 均属广西省桂林府。 1911年为广西省会。 1914年(一说1912年) 改名桂林县。 1940年 始设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 1958年 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6年12月26日 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 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历史沿革: 桂林历史悠久,市区宝积山和甑皮岩洞穴发现多种距今约一万年前的人类遗物。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水系,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两千多年来,桂林先后成为郡、州、府、县治的所在地。1940年始设桂林市,曾长期为广西省府。解放后,桂林为省辖市。1998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成新的桂林市。
四、桂林山水甲天下怎样描写水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描写水可以说山清水秀。碧水青山。
五、桂林山水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六、桂林山水的读音?
桂林山水所有拼音如下guì lín shān shuǐ suǒ yǒu 关于中文转换成拼音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七、桂林山水的原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鲲鹏伫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八、桂林山水的课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分析
《桂林山水》系游记散文之上佳名篇。该文描写的景色个性特征鲜明,静态美如一幅水墨画,动态美令读者似随作者信舟漓江,节奏美似一部优美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景色的个性特征。海是波澜壮阔,西湖是水平如镜,而漓江的水则柔情刻骨——静、清、绿;泰山是峰峦雄伟,香山是红叶似火,而桂林的山则豪气冲天——奇、秀、险。作者通过与其他景物的对比,把桂林山水的个性特征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联翩,让人尽情感受它的美轮美奂。
静态美。课文第二小节写漓江的水既静又清又绿,“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可见江底的沙石”,而色彩又如“无瑕的翡翠”,一股淡淡的冷色调,令人联想到这是夏夜从母亲口中送出的一支摇篮曲。第三小节中所写桂林的山又“一座座拔地而起”、“形态万千”:有奇峰罗列,“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屏障”,像“竹笋”,又“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平奇牵出险峻,险峻照应平奇,使画面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而绝无凝重呆板之感。第四小节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互相映照互相衬托,妩媚秀丽的主体形象挥洒已就。作者再从次要方面略添几笔加以点缀铺垫。层次:“空中”——“山间”——“江上”;色彩:云雾——白,树——绿,花——红。这一切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这样的描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杰作的临摹水墨画。捧卷而读,恰似饮露沐曙
九、桂林山水的俗话?
关于桂林山水的谚语有:
1、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2、愿作桂林人,不愿做神仙。
3、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
4、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桂花桂花,香飘万家。
5、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6、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7、桂林处处皆胜景,漓江山水堪典范。
十、桂林山水的名言?
1、自古山如画,如今画似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 释义:自古以来山峦都是如画一般美丽,而如今眼前的画面却如真实的山。山呈现出九个马头,真是人间的一个奇事。 这是清代诗人徐弓称赞九马画山的一段话,比喻桂林一景 “九马画山”的美丽。
2、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释义:那里的江都像一条青青的纱罗衣带,山犹如一枚碧玉头簪。 这是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中的两句。 此是千古脍炙人口之佳句,极为概括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无数的石峰,千姿百态,奇特壮观,而漓江之碧澄蜿蜒,流速缓慢,亦恰如仙子飘飘的罗带。
3、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 释义:广大的南方地域都是炎热难耐,唯独桂林风景物候最为宜人。 这是宋代诗人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集句》中的两句。 五岭:大庾岭、越城岭、萌渚岭、骑田岭、都庞岭为南方五岭,此指岭南地区。用反衬手法对桂林山水气候的赞美。
4、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释义:桂林山水天下第一,而阳朔山水在桂林又是最美的。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这是民国大律师吴迈再次观览阳朔诸景时,为答谢阳朔人民的盛情款待,即兴提笔写下了一首咏赞阳朔的山水诗。
5、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释义:水中倒影着天上的明月水上明月浮,水上有水月洞形如一轮明月水流月不去。尽管流水不断,而水中月亮与水月洞的倒影都不会流走,当天上的月亮消失,漓江水依然流淌,水月洞倒影如月,也不会消失。 这是宋代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中的诗句。描绘月夜里,桂林象鼻山水月洞景色,此诗为水月洞摩崖石刻中著名的诗句。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